他們本身沒有如此的特質,而特質本身也不會自動地在他人面前展現出來。或許應該說,他們如同空白的螢幕,不同的人從螢幕之中看見不同的事物。
<<當和尚遇到鑽石>>
這讓我想到佛印與蘇東坡的故事:
有一次蘇東坡和佛印在樹林裡盤坐打禪,蘇東坡問佛印:「你看我像什麼?」佛印說:「像一尊佛。」
蘇東坡大喜,故意損佛印說:「可是我看你卻像一坨大便。」說完哈哈大笑!佛印卻只是笑而不語。
蘇軾回家後,高興得把這件事告訴蘇小妹,蘇小妹卻笑笑的說:「因為佛印心中有佛所以說你像佛,你說佛印像一坨大便,所以你心中就像大便...」
這世間萬物都有它原本的樣貌,而引發出我們愛恨貪嗔癡的,其實都是我們自己。
我們對這件事情怎麼想,怎麼詮釋,然後形成了我們"看到的那樣",接著,我們再針對我們"看到的那樣",進行反應,在反應的過程,我們會不知不覺在玩一種遊戲叫做"你看吧!果然是我想的那樣"。於是,這漸漸形成了一個循環:我想的造就出來我看到的實相;我看到的實相又進一步證明我所想的是正確的。所以說,我們人類真的是非常忠於自己想法的一種動物。呵~
我們對外界人事物的理解與感受,其實就是由我們自己內在那面鏡子投射出來的。你內在覺得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,於是你投射出來所見的就會是"大家都不愛我";你內在覺得自己是軟弱的,於是你投射出來所看到的就是"大家都只會欺負我";你內在是平和的,投射在看這個世界的方式就是"這世界真是無與倫比的美麗"!
因此,我們得對自己對於這個世界的感覺與知覺負責!因為,那都是由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。
本著這樣的心態,我每次談完個案,或者心情不佳時,我開始會回頭問問自己:"我怎麼了?!為何我會對這個人,對這件事,對這種狀況特別產生出一些情緒或感受,我是怎麼看這個人或想這件事的?"然後,我開始清理自己的感覺,試著讓我自己回到"空"的狀態,這樣我才能真正看清楚事情原本的樣貌,而非聽從我的感覺所產生的"那個樣子"!我要為我自己所看到的,感受到的這一切負起責任,因為那是我自己創造出來的,特別是當我帶給自己的是一些不好的感覺,所以我需要重新擦拭自己心裡的那面鏡子。
反過來說,當我們對這個世界具有太多的抱怨與負面的想法時,也就是在反映我們對自己的不滿意。直白的說法是:我討厭自己的某些部分!
髒掉的鏡頭所映照出來的風景,不會美麗,但無損鏡頭外那片世界的原始美麗。
*
你看到的世界,又是什麼樣子呢?!
留言列表